首页 > 文化 > 要闻

传说中的哀牢金井

发布时间: 2024-01-10 09:07:36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BBB保山日报网

  从九隆神话中可以看出,古哀牢国和中原民族一样崇拜龙,因为龙主雨水,而雨水则是古代农业的命脉,这反映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盼,同时也表明了农耕在族民生活中的重要。BBB保山日报网

  云南最早以土著民族建立的哀牢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其农业生产水平与当时的秦汉中原地区不相上下,特别是首邑之地(今保山坝内),土地肥沃、气候温热、河流湖泊交错,到处是原始森林,雨量充沛,可称之为得天独厚的一方热土。BBB保山日报网

  相传,每年春节大年初一,哀牢王便会率领经验丰富的司农长老前往哀牢山顶的金井观测井水升降变化,预测当年雨水多少,亲自指导农业生产。如今,在保山坝东边哀牢山顶的金井,就是这一传说的依据。BBB保山日报网

  据保山历代老人传,到了清代、民国期间,人们还在使用这种方法指导农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中午时分,永昌官府便选派有农事经验的老农数人登上哀牢山顶,到金井旁观察井内的水位。大家席地而坐,各自发表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判断这一年是多雨或干旱,气温是偏高或降低,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或一个水涝、干旱的坏年辰,提出当年的农事安排和防范措施。这些老农的预测往往“十拿九稳”,所以每年一次颁布农业生产指导性意见成为了官方行为。也就是说,从哀牢国到东汉、明朝、清朝、民国时期,永昌的官府都在通过金井预测指导当年农事。哀牢山金井,也因此成为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见证。BBB保山日报网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六月初二,徐霞客出永昌古城东门,一路过河中村、大官庙,开始了对哀牢寺、金井的考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中这样记载: “初二日出东门,溪之自龙泉门灌城而东者,亦透城而出……十里,至河中村,有石桥……又里余,越冈而东,一里,抵东山之麓。由岐东北,二里过大官庙,上山,曲折甚峻。二里余,至哀牢寺。寺倚层岩下,西南向;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即哀牢山也。饭于寺。由寺后沿崖上,一里转北,行顶崖西;半里转东,行顶崖北;一里转南,行顶崖东。顶崖者,石屏高插峰头,南北起两角而中平。玉泉二孔在平脊上,孔如大屦,并列,中隔寸许,水皆满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谓金井也。今有树碑其上者,大书为玉泉。按玉泉在山下大官庙前,亦两孔,而中出比目鱼;此金井在山顶有上下之别……”BBB保山日报网

  金井深仅尺余,徐霞客说:“孔如二大屦并列,中隔寸许,水皆满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谓金井也”。满而不溢,据传百人同时饮用而不干涸。清代道光年间,保山贡士魏上暹曾写一阕《浪淘沙·哀牢金井》:“哀牢归永昌,锁钥金汤,横江铁索渡澜沧。无异洛阳三月景,四季如常。石窦石泉香,咫尺波光。一盂涧水最清凉。多少游人饮不尽,胜似琼浆。”见证了此说法。BBB保山日报网

  关于金井为什么叫金井,其实还有一个传说。相传,金井里原来有两条金黄色的鳅鱼,全身透明,非常倩丽。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如果有人到井边去观赏,这对金鳅便仰起头摇动尾巴,好像表示欢迎,甚至还有人说它们是一对恩爱夫妻变成的。BBB保山日报网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滇西抗战时期,金井遭到破坏,井中的两条金鳅鱼被取走,金井中两泉间的隔石也被敲断,导致了金井水位的变化。人们说,在这之后通过金井判断这一年是多雨或干旱,气温是高或低就不再准确,大家因此放弃。BBB保山日报网

  如今,虽然哀牢金井还在,井里也仍然有水,但它已不是最初具有判断气候意义的那口古井。在井旁立有一块碑,碑上刻有“金井”二字,碑的背面写有金井简介,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想象和追忆。BBB保山日报网

  杨永明 收集整理BBB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BBB保山日报网